为何限制次数?预期效果怎样?如何保障出行?——三问北京部分载客汽车管理新政策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题:为何限制次数?预期效果怎样?如何保障出行?——三问北京部分载客汽车管理新政策

15日,北京市交通委、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联合发布《关于对部分载客汽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就外地车牌进京证办理次数、范围及网上办证使用方式等作出了新的规定。《通告》出台出于哪些考虑,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后续如何加强交通需求调控?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答。

为何限制办理进京通行证的次数?

进京通行证是外埠号牌车辆临时来京在北京市部分区域内行驶的凭证。北京市交管部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进京证日均办证数量已突破13万张,平均每周办理91万张。根据对近12个月的数据分析,约70.9万辆外埠号牌车辆连续办理进京通行证长期在京使用。

“目前,在北京城市快速路上行驶的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高达10%;五环路内居住区停放车辆中外埠客车占比为5%至13%,五环路外已达到15%至29%。”有关部门负责人说,近年来部分北京市常住人口为规避小客车调控政策转而在外省市登记上牌,月均超过3000辆,严重影响了北京市机动车总量调控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记者了解到,随着“外地车本地化”情况加剧,越来越多的外埠号牌客车长期占用本市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加大了道路交通安全运行压力,也使得本已十分紧张的停车资源更加紧缺,同时还增加了机动车尾气污染。

今年5月,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最新一轮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表明,机动车等移动源在本地排放中的占比明显上升,已高达45%,是上一轮解析结果(占比31.1%)的1.4倍。

“综合考虑外埠号牌车辆临时来京办事、旅游等刚性需求和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客观约束,决定采用限制办理进京通行证次数的方式,加强进京通行证管理。”上述负责人说。

新的管理措施将带来哪些影响?

《通告》对进京通行证办理次数的压缩是否会对外埠号牌车辆正常来京带来不便?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通告》规定,每辆外埠号牌车辆每年可以办理12次进京通行证,根据实际需要,既可以连续申办,也可以每月或不定期申办。

此外,根据《通告》,已经领取外埠客运通行证的省际长途客运汽车和省际旅游客运汽车,军队、武警车辆及执行任务的警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无须办理进京通行证件。

“进京通行证每次最长有效期为7天,每辆车每年可以在办证范围内通行的时间为84天,占全年时间的23%,可以满足临时来京办事、旅游等需求。本次出台的管理措施对于正常临时来京办事的人员没有影响。”该负责人表示。

根据相关部门预测,《通告》发布后,北京本市常住人口购车登记外埠号牌会得到有效抑制,增量会明显减少。2019年11月政策实施后,外埠号牌车辆在办证范围内的使用强度将大幅降低,将对减轻道路交通运行压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缓解停车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积极影响。

记者获悉,政策实施后,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将会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向社会公开。

通勤需求如何保障?

根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约70.9万辆长期在京使用的外地车中,车主为北京户籍的占到15%。记者前期调查发现,这些北京本地市民选择上外地牌照实属“刚需的无奈”。“家里没车,摇号中签太难,只好用外地牌照‘过渡’。”一位市民说。

对此,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对小客车数量调控政策不断进行优化,已经先后修订了3次。目前,对于增量部分,“以家庭为单位摇号”和“以停车位为条件摇号”等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方案都在积极研究中;对于存量部分,正在重点研究燃油小客车通过碳交易平台转让并变更为新能源小客车的可行性,既盘活存量,增加市民获得指标的途径,又同步实现机动车能源结构的优化。

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加强交通需求调控。

记者获悉,近年来,北京市新开定制公交、快速直达专线、节假日专线等多样化公交318条。计划到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提高到1000公里左右;中心城区公交专用道里程提高到1000车道公里,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将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中心城绿色出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比例达到75%。

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北京市将按照控拥有、限使用、差别化的原则,划定交通政策分区,实施更科学、更严格、更精细的交通需求管理。综合利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分区制定拥车、用车管理策略,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到2020年小客车出行比例和车均出行强度降幅力争达到10%到15%,到2035年降幅不小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