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关于《廊坊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廊坊市农业局在充分征求市直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规划制定了《廊坊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自2018年2月1日起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希望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献言献策,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于2月16日前反馈至廊坊市农业局。电子邮件:lfnyxx@126.com;邮寄地址:廊坊市爱民东道235号 ;联系电话:0316—2266995。
为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廊坊区位特点,借势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重大契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临空经济区、雄安新区建设,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基本定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继续减玉米、增特色、优畜禽、兴奶业,因地制宜做大做优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全市10个县(市、区)均纳入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区范围,占河北省纳入县的37%,占京津冀地区的20%,每年约有500多万吨瓜菜供应到京、津市场,约占全市蔬菜总产量的70%。要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独特优势,以满足京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开发培育高端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加大推介力度,努力打造京津冀都市现代农业圈的核心区、样板区和示范区。
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食用菌面积稳定在4000亩以上,中药材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依托94万亩设施蔬菜,建设高端设施、推广特色品种,重点打造环京津设施蔬菜产业带;依托180家畜禽养殖示范场,推进标准化创建、优化养殖品种,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依托12个省级、33个市级、54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提档升级,把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廊坊的新亮点;依托42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星级企业、8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拓展纵深区域、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京津第一农业休闲空间”;依托“9?26”农交会、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等平台,对廊坊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进行集中展示,编制知名农产品品牌目录,树立廊坊品牌农业形象。品牌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10%,主要“菜篮子”产品京津市场占有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建立物联网监控平台、智能保鲜配送平台、绿色履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农场云平台等服务系统。完善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创建1个以上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3个以上较大规模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典型。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农业资源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
1.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以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为契机,积极承接首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市设置的综合试验推广站,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到2020年,建设2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承接创新成果。(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商务局、市编委办、市农科院)
2.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生产,着力培育生物产业。支持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到2020年,培育8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编委办、市质监局)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实施奶业振兴工程、现代林果基地工程,组装配套关键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构建“1+N”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支持科技人员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分享成果权益。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精准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气象局、市编委办、市农科院)
4.深入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完善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领办、协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电商、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生产经营人才,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00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二)推动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1.推进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着力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实施季节性休耕项目;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推行“定额管理”“超用加价”“终端水价”等水价管理模式,到2020年,实现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2以上,种植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减少12%。着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肥料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到2020年,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降低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
2.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鼓励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引导第三方粪污专业化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建立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到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委)
3.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实施耕地保护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开展国土绿化三年行动,抓好植树造林。加强水生态修复治理。到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别)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
4.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推广“畜—沼—果菜”“粮—畜—肥—田”等生态循环模式。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动废弃物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拓展多种功能、发展新兴业态,推动种养加有机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永清县作为首批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要严格按照《河北省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指南》的要求,加大政策创设、聚集要素资源,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其他县(市、区)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创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着眼价值提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1.实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工程。每个县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开展形象设计,厚植文化内涵,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到2020年,区域公用品牌达到5个以上。建立品牌持有者和生产者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主体,强化授权使用和品牌管理,实现“母子”品牌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2.实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工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增强企业品牌科技含量。鼓励龙头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名牌优质产品等。鼓励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品牌共建共享,打造品牌联盟。到2020年,全市省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力争达到100个,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7个以上,地理标志商标达到3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4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
3.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根据地域差异、品种特性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申请“三品一标”。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历史文化内涵,支持地方特产、传统美食产业化发展。依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后备箱经济”。到2020年,“三品一标”产品达到30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
4.完善品牌服务体系。坚持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构建品牌服务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品牌价值评估,发布品牌消费索引,实行动态管理。依托全省“冀产农产品品牌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进入品牌目录和在中央媒体宣传的给予补贴,在市内主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集中宣传品牌。严厉打击品牌盗用、套用、滥用等行为,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切实保护品牌形象。(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委宣传部、市商务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四)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质量农业。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鼓励企业制定较高的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支持市、县制定符合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到2020年,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标准2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落实生产主体责任,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建设一批“菜篮子”大县、特色林果示范县、畜牧业绿色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域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70%。(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
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食用农产品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两项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督促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生产档案,大力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施产品标识码,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到202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县级农业、畜牧等机构整合,健全完善县级农产品监管机构。提高农产品综合检测水平,市级检测中心在取得计量、考核“双认证”的基础上,大幅增加检测项目;三河、香河、永清、固安等县(市)农产品综合检测站要积极落实人员、经费,力争2018年年底前取得计量、考核“双认证”。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对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全覆盖抽检,年定量检测达到3000批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督促生产主体落实自检制度,把好产品出厂(场)关。督促市场开办者严查农产品证明文件,对无证明文件的批批检测;强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环节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依法查处并追根溯源。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立覆盖全县域、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用三年时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实施安排
(一)市级协调推动。在省级统筹安排的基础上,2018年2月底前,研究制定我市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的意见,到2020年,力争建成10个左右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的省级特优区。市有关部门在审批、监管、资金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配合,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整合安排资金,推动项目落实;督促各县(市、区)落实重点任务,定期督导检查。
(二)县级组织实施。2018年3月底前,各县(市、区)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全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选择1-2个特优农产品制定提质增效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政府要承担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创新工作机制,分年度组织实施,确保任务目标如期实现。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特优农产品布局。依据全市优化特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方案,进一步调整特优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质量控制、品牌建设、利益联结、绿色发展、管理保障等方面分品种深入研究,统筹推进。(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品种选择、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加工基地,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供销社)
(四)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媒体宣传。借助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渠道,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各种新兴手段,运用拍卖交易、期货交易等方式,加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传统宣传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和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特优农产品,提高消费者对冀产特优农产品的认可度。(责任单位:市农业产业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
(五)挖掘特优农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努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特优农产品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进一步壮大休闲农业规模,突出区域特色和创意创新,促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
(六)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用地、用水、用电支持政策;加强金融支持,满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担保需求,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加强市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支持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廊坊保监局、市物价局)
(七)加强组织推动。建立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为导向,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项目库,集中投入、轮动扶持。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