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廊坊
本市动态 部门动态 区县动态 社会民生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政务公开
市委工作 政府会议 政策解读 新闻发布 项目建设 公告公示
在线服务
政务服务 个人办事 法人办事 主题服务 三农服务 热点问答
互动交流
市长专线 办结反馈 在线访谈 草案征集 数字城管 征集调查
走进廊坊
城市综述 自然地理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城市名片

规范性文件草案征集意见

关于《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2018年04月25日 浏览量: 次 来源: 市发改委 作者: 字体: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廊坊市发改委牵头起草了《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自2018年4月25日起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

希望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积极献言献策,意见和建议请以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于5月9日前反馈至廊坊市科技局。

电子邮件:2316026@163.com

邮寄地址:廊坊市新华路66号

联系电话:0316-2316026

廊坊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按照《河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深入推进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尽快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回应农民群众对良好生活条件的诉求和期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目标,以农村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积极动员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工作举措,切实增强整治实效,不断提高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新时代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分工负责、形成合力。省级定方案、定目标、定标准、定政策,市级抓协调、抓督导、抓配套,县级履行实施主体责任,乡村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有力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因地制宜、示范先行。根据各地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明确重点任务、整治目标、建设标准和技术模式,分类施策,打造典型示范,推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统筹谋划、建管并重。实行县域统筹规划、乡镇连片推进、村庄整体实施;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的投融资机制;坚持建管并重,确保建得好用得上能持久,稳定发挥效益。

——村民主体、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注重保护、留住乡愁。坚持从村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文化特色、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出发,注重保持乡土气息、民俗文化、田园风光,保护古建筑、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持村庄原有肌理和格局。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全覆盖,基本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厕所粪污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村容村貌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有效运行,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打造美丽宜居村庄。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垃圾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等突出问题,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备、技术成熟、队伍稳定、监管有力、保障可靠的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2018年各县(市、区)行政村村域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0%,到2020年进一步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

1、清除历史积存垃圾。开展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集中整治,集中力量、限定时间、不留死角,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垃圾和生产生活垃圾,彻底清理房前屋后的粪便堆、杂物堆,彻底解决垃圾“围村”和村内“脏乱差”问题。禁止城市向农村堆弃垃圾。对垃圾乱堆乱倒行为,要严厉查处,实施源头管控。

2、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分类,实现对可堆肥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理。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模式,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资源化,力争2018年每个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至少创建一个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建立健全村庄保洁制度,按照每50—100户设置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农村保洁员队伍,负责村庄巷道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村庄内按村民居住密度合理配备卫生收集设施,对露天垃圾池采取环保封闭措施。按照垃圾转运的交通路线和转运半径,科学合理设置垃圾转运站,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二次污染。在搞好试点基础上,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加大垃圾分类处理推行力度,确定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和取缔垃圾露天堆放、简易填埋的时间表,确保2020年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基本建成。

3、抓好垃圾终端治理。以县为单位,根据村庄人口分布、地形地貌、运输半径等条件,科学设置垃圾综合处置场所,合理确定垃圾处理方式,城区周边农村采取集中处理模式对垃圾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发电)。逐步取消简易填埋,彻底整改或取缔达不到环保标准的垃圾填埋场。

(二)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农村改厕与新型社区建设、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到2018年底,改造3万座农村厕所,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不少于120座;到2020年,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1、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鼓励和推进农村户用厕所退街、进院、入室,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推进一批农村厕所旅游化发展,提高厕所建设管理水平。在城镇污水管网可延伸覆盖到的村庄和农村社区,选择使用水冲式厕所;其他地区选择使用三格化粪池式或双瓮式厕所。在村民广场、乡村集市、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等人员密集活动场所,改建或新建一批卫生公共厕所。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严格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19379-2012)、《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2012)实施。

2、实施厕所粪污治理。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专业化企业或个人进行改厕后的检查检修、定期收运、粪液粪渣资源化利用。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建设专业化农业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对厕所粪污等废弃物进行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加快建设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粪污消纳用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到2020年,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三)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度、污水产生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确定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到2020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厕所污水得到全面治理。

1、梯次推进污水治理。对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沿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禁止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严禁将处理后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对经济发展条件较好、人口聚集度较高的村庄,先行开展污水治理,其他地区污水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2、科学确定污水治理方式。人口密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庄,鼓励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城市、县城和乡(镇)近郊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市、县城和乡(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对于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污水不易集中收集、所处非环境敏感区域具备经济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生物膜、MBR等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或小型人工湿地方式处理。

3、加强污水管控。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将重点河道、干支流农村垃圾整治纳入河长制管理,明确各级河长监管责任。引导村民树立节水意识,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开展生活用水计量计费,减少生活污水源头排放。鼓励采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加强尾水回收利用。

(四)有效整治村容村貌。重点抓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村庄美化等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工程,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全部完成“四化”建设任务,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观。

1、推进村庄街道硬化。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重点解决入户巷道的道路硬化。要突出乡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路面硬化材料,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和拆旧废弃建筑材料,铺设石板路、青砖路、石台阶等,鼓励生态化铺装,到2020年,完成村街道路硬化450公里。

2、推进村庄绿化。以环村林、村内主要街道、街头、街心广场、游园、房前屋后、坑塘“四旁”植树为重点,以林荫树、乡土树、长寿树、彩叶树为主导,通过栽林种果,建设绿美示范村。到2020年,全市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建成绿美村庄样板村60个以上。

3、推进村庄亮化。在村庄主要街道两侧、文化广场、学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科学设置照明设施间距,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在主要巷道按需要设置照明设施,方便群众夜间出行。有条件的村庄,向小街小巷延伸。

4、推进村庄美化。深入开展“三清一拆”(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行动,清理村庄内电线杆、墙体立面上的私涂乱画、小标语、小广告,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及时整理农家庭院、房前屋后、墙根角落的家什杂物,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保持庭院内外整洁有序,与周边景致和环境协调一致。到2020年,全市农村50%以上的庭院建成美丽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

5、推进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和地名标志设置,满足农村基础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按照国家标准《地名标志》(GB17733-2008)和地名管理有关规定,设置村、街、路、巷、门户等地名标志牌。

(五)加强村庄规划管理。按照实用性原则,开展县域乡村规划编制或修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规划指导,实行县域统筹规划,乡镇连片推进,村庄整体实施,到2020年,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

1、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五级两规一导则”要求,稳中求进,统一部署,科学编制市县乡村规划、村土地规划和建设导则。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统筹搞好县域村庄布局调整优化,合理确定永久保留村,积极整治空心村。要根据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兼顾中长期发展需要,编制或修编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既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要注重保护传承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做好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与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衔接,多规合一,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互促共进。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要突出实用性,明确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加强村土地利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农村用地节约集约。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

2、加强规划管控。村庄规划要通俗易懂,主要内容达到可实施深度,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切实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导向,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增长。强化村庄房屋建设管控,新建房屋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进行,严格控制体量和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

(六)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坚持建管并重,以县为单位,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建管模式,探索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确保已建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1、建立完善投融资机制。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性、公益性特征,本着政府主导、分级负担,集体补充、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多元筹集原则,合理确定政府、村集体和农户出资责任。对污水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卫生公厕等农村卫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护主要由政府出资;对户用厕所改造、户用小型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由农户适当出资,政府给予奖补,日常管护以农户为主;对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及街道硬化等建设,由村集体、农户适当出资,村民投工投劳,政府给予奖补,日常管护以村集体为主。

2、推进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探索建立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统一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村庄垃圾污水第三方治理,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创新投资运营机制和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领域市场化改革。通过投资补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垃圾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支持环保设备生产企业、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等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并通过“认养、托管、建养一体”等模式开展后期管护,保障设施可持续运转。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

3、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筹资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要结合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化财政资金补贴方式,对积极性高、效果明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重点奖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基于垃圾污水处理绩效的付费机制,推进从“买工程”向“买服务”转变。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鼓励先行先试,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污水垃圾处理农户缴费制度,既要保障运营单位获得合理收益,又要综合考虑村民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等因素,合理确定缴费水平和标准。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费用调整机制,建立上下游价格调整联动机制,价格调整不到位时,地方政府和具备条件的村集体可对运营单位给予合理补偿。

三、农民参与

(一)强化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紧紧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千方百计选好村党组织书记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建好其他村级配套组织,多措并举,大力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充分运用农村“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实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益。鼓励农村党组织积极带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财富积累,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鼓励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组织发动村民积极出资、投工投劳,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

(二)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加强群众德法教育,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改善人居环境。结合村庄实际,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环境卫生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推进移风易俗、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门前屋后环境整治由村民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自治为主。

(三)提高村民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民环境卫生意识,鼓励讲卫生、树新风,摈弃不文明、不卫生生活习惯,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的内在自觉要求,激发农民自愿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发挥农村家庭妇女积极作用,带动全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美丽庭院”创建评选活动,以先进典型为引领,明确价值导向,弘扬传统美德,凝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正能量”。

四、支持政策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资金保障,按照上级实行市级奖补、县级统筹的要求,市县财政都要整合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其中,省市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奖补。县级政府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和方向,用好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和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支持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拓宽金融支持渠道。积极通过国开行河北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河北分行、农发行河北分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争取低息中长期信贷支持。创新多样化抵质押担保模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市、区)的融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县域网点较多的农行、邮储银行、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银行业分支机构要深入农村与企业和项目对接,在信贷投放计划安排上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倾斜。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券融资。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设施。

(三)创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谋划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纳入PPP项目库,通过推介会、融资需求对接会、媒体网络等平台向社会推介,各县(市、区)政府、廊坊开发区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示范并落实奖补资金,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四)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借力京津智力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分类分级制定厕所改造、垃圾终端处理、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导则,开展典型设计,优化技术方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组织开展企业与县乡村对接农村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样式“四新”推广应用,提高整治能力和水平。

五、实施步骤

(一)编制落实方案。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在摸清底数、总结经验基础上,做好与既有工作的衔接,围绕巩固已有、查漏补缺、提升重点、消灭空白,对照本方案抓紧编制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点方向、目标任务、建设项目、责任分工、资金筹措、考核验收等内容。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因地制宜,务求实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急需问题,不搞“一刀切”,防止一哄而上,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市建设局、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交通局、市林业局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专项方案,并加强对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工作的指导。2018年 月底前,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要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并向市美丽办报备。

(二)开展典型示范。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做法,区分不同类型农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典型示范。在面上整体推进的同时,2018年重点开展示范县、示范村创建活动,已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要对标新标准新要求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建设成果,当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领头羊”;城市和景区周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庄,结合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提升建设标准,打造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三)积极有序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对于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要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严格按照法定的范围和规模标准进行招标,未达到法定规模标准的小型项目,监管部门不得强制项目建设单位履行招投标程序,财政部门要简化资金拨付手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及时到位。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规划后实施、先建机制后建项目的原则,有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依据总体目标任务,分区域分年度安排整治任务,集中力量打好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面推广典型试点示范的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加快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方法技术可行、体制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扩展治理领域,加快整治进度,提升建管水平。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永久保留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构建起适应不同类型农村需要、运行稳定可靠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六、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举措。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市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协调、组织推动、政策保障和督导考核,市直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合力。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是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负主体责任,按照先高标准编制规划后依规实施的原则,足额落实规划编制资金,协调推进项目落地,确保实施效果。乡镇党委和政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实行市、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包村制度,定期联系指导工作。

(二)严格考核奖惩。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行增比进位管理考核,坚持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核。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单列,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同干部使用直接挂钩。对年终考核排名靠前的县(市、区)给予通报嘉奖,对排名靠后的县(市、区)全市通报,并对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强化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市奖补资金直接挂钩。

(三)健全治理标准和法治保障。市直有关部门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廊坊开发区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制定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相关技术模式、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确保符合当地实际、措施具体可行。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鼓励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垃圾治理办法、乡村清洁办法。

(四)广泛宣传发动。全市上下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统一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提高认识。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