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廊坊
本市动态 部门动态 区县动态 社会民生 媒体关注 视频新闻
政务公开
市委工作 政府会议 政策解读 新闻发布 项目建设 公告公示
在线服务
政务服务 个人办事 法人办事 主题服务 三农服务 热点问答
互动交流
市长专线 办结反馈 在线访谈 草案征集 数字城管 征集调查
走进廊坊
城市综述 自然地理 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 城市名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年07月04日 浏览量: 次 来源: 市政府办 作者: 字体:  

为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冀政办字﹝2016﹞20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打造体育产业大市、建设体育强市为总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结构布局、建设基地平台、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支柱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体育消费,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条件。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理念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科技、保险、健康、养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2.对接协作、协同发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契机,全面加强与京津的交流合作,助推廊坊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统筹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发挥我市独有优势,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廊坊体育产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和错位发展。

4.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管办分离、放管结合,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三)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增速快于同期全省GDP增速和全国体育产业平均增速,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建立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装备制造、冰雪运动、足球运动为主导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1.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亿元,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到50亿元。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3.市场主体日益丰富。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打造3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

4.产业基础持续强化。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0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二、重点任务

(一)健身休闲业

1.做大环京津健身休闲业。增进与京津健身休闲市场衔接,促进资本、人才、技术、项目加快集聚,全面加强健身休闲服务设施建设。围绕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组织开展多种日常健身休闲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全民健身日”等组织大型健身活动,不断繁荣体育健身市场,拓展消费途径。探索体育健身消费券等健身消费新方式。

2.发展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支持发展球类和冰雪、游泳、健身气功、广场舞、健步走、自行车、轮滑等大众体育项目,挖掘发展武术、风筝、空竹、棋牌、射箭、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

(二)体育制造业

1.瞄准高端招大引强。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京津和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体育制造业市场竞争力,打造体育用品制造强市。重点引进高端体育装备、智慧体育装备、康体休闲体育装备项目。加快发展一批体育训练竞赛器材、滑雪装备、健身器材、运动服装、户外运动装备等生产企业。鼓励钢铁、地产、汽车、网络、科技等领域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体育装备产品。

2.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企业向体育装备产业园区集聚。扶持做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体育生产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做大做强体育制造企业。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到新三板、中小板市场上市融资。支持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政府体育用品招投标制度,提高体育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1.加强资源整合。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提升市内体育场馆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廊坊市体育场馆联盟,加大赛事资源和场馆运营统筹协调。支持进驻一批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职业俱乐部,形成各具特色的场馆活动模式。

2.提升经营水平。加快推动场馆经营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引进高水平、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团队和人才,探索委托、联合等多种经营方式,提升全市体育场馆市场化经营能力。加大场馆冠名、特许产品、广告、赞助等无形资产开发,提高场馆运营效益。

3.拓宽服务领域。引导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餐饮商贸、文化演艺等多种经营。推进体育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建设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支持发展智慧型体育场馆,加快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四)体育会展业

支持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等在廊坊创办、举办体育用品营销和主题展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主题选择、展会规划、场馆设计、组织管理等方面入手,做精做优中国廊坊渔具展销订货会、中国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等品牌展会,提升展会组织质量和水平,创办一批专业化、国际化体育会展品牌。

(五)体育传媒产业

扩展传媒渠道,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传统媒体作用,积极采用手机APP、网络、数字媒体等新型媒体手段,推动体育与传媒业深度融合,对接国内外体育赛事活动,开展赛事转播、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六)足球产业

1.壮大足球人口规模。把校园足球作为壮大足球人口、夯实足球人才根基的基础性工程,到2020年底,在现有50所全国足球校园点校基础上,发展到全市100个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争取建成1—2个区域性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特色县(市、区),经常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达到5万人。

2.延伸足球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足球用品、赛事冠名、广告、门票、传媒、竞猜、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拓宽足球培训渠道,支持社会力量自办或与其他地市高等学校及中小学校合作共建新型足球学校。

(七)体育彩票业

遵循彩票发展规律,优化运行管理机制,拓展实体销售渠道,健全体育彩票专营和主营网络,加快推动重点乡镇、街道和城市新建小区全覆盖。挖掘体育彩票文化内涵,增加体育彩票品种,提升科技含量,利用大数据为彩民提供服务。加强体育彩票规范管理,提高体育彩票公信力,正确引领彩票购买社会预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彩票,确保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到50亿元。

(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体育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境外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体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联办市优秀运动队,支持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运动健身团体。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培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协会。

通过政府购买、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体育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体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发改委、体育局、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卫生计生委、地税局、国税局、统计局、旅游委、金融办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廊坊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统筹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将体育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以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为契机,突破体育行业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制机制,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投资补助等多种方式,增加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优化体育市场环境为目标,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体育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加强体育企业、体育组织诚信体系建设,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引进先进经营方式、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不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三)强化资金扶持。设立体育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参与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竞赛表演等产业发展。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我市体育产业领域。鼓励保险企业推出适应休闲健身、竞赛表演、户外运动、体育旅游等不同需求的多样化保险产品。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票据、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筹措资金。

(四)落实政策措施。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体育产业改革发展,为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落实国家、省现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等方面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

(五)开展监测评估。实行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制度,强化动态管理,努力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加强跟踪分析。